新闻中心
News
B体育作为一个喜欢没事敲敲代码搞搞实验的理工直男,除了看看徐克、吴宇森之外,我也会追一追社会上的各路新闻。
这不,这几天关于#防晒霜或含有有害成分#这个话题热度猛增,短短时间就有2亿多人围观。
本来关于科学的理性探讨是个好事,但是经历一番发酵后,就变成“只要是化妆品,不是都应该有毒嘛?”之类的。
这让我突然间生出一种莫名心酸的感觉,偏见的消除,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耐心。让我们把视线再次放回防晒剂的身上。
2. 这个实验只是表明防晒霜(按最大量使用,特定实验条件)进入血液的量比原本预想的多。
3.“进入血液”跟“防晒霜有毒”是两个概念,尚需要相关毒理学人员进一步验证。防晒霜该用还是继续用。
之前研究表明二氧化钛、氧化锌被普遍认为是安全有效的(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and effective,GRAS),但是剩下的化学防晒剂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因此这个实验目的是想从有机防晒剂中挑出4个比较常用的防晒剂,分别是阿伏苯宗(avobenzone),二苯酮-3(oxybenzone)、奥克立林(octocrylene)、对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ecamsule)。在使用剂量最大的情况下,他们会不会进入血液循环,如果会的话,血浆中的防晒剂浓度会不会超过FDA建议的安全浓度。
带着这个疑问,FDA的研究人员找了24名志愿者,把四个样品(2个喷雾、1个防晒乳、1个防晒霜),按2mg/cm2的量涂抹,涂抹面积是身体皮肤面积的75%,每天使用4次,连续使用4天。然后,分析每位志愿者采集血样的四种防晒剂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4个产品中的4种防晒防晒剂都超过了FDA建议的0.5ng/ml,尤其是二苯酮-3,最高可达到209.06 ng/ml。
首先,研究前提是“最大剂量使用”,这是个什么概念,人体皮肤面积大约1.5-2m2,按平均面积1.75m2来算,涂抹量是2mg/cm2,每天四次,也就是一天要用105克。一瓶资生堂蓝胖子也就50g左右。也就是说,实验志愿者每人一天会用掉2瓶资生堂蓝胖子。
其次,按照之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即使在强烈的阳光下,中国女性中只有一半的人会一天多次使用防晒产品。
按照脸部平均面积350cm2来算,涂抹量是2mg/cm2(事实上很多人根本涂抹不了那么多),一天涂抹一次,假设脸部吸收率和身体其他部位相同,这样算下来一天的用量为0.7g。如果每天涂4次,一天的用量为2.8gB体育。
按照这个量来推算B体育,我们血液的防晒剂会大幅下降。每天涂1-4次防晒,阿伏苯宗(avobenzone)、奥克立林(octocrylene)、对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ecamsule)均低于FDA建议的安全浓度。如果每天使用1次防晒,二苯酮-3的浓度约为建议安全浓度的2倍左右。
第一B体育,0.5ng/ml这个阈值只是FDA建议的安全浓度,是针对单一未知的化合物。这是一次初步研究结果,后续会进一步开展实验。
而且,在这篇引起轩然的文献中,结论里也明确提到“这个结果并不表明应该避免使用防晒霜”。
第二,这实验人数也较少。24人,四个样品,平均每个样品就6人(功效评价一般要求更多的样本量),而且CV值(变异系数,衡量两组数据离散程度的一种指标)有的还飙到了166.1%。
因此在后续实验中,期待FDA相关研究人员进行样本量的扩大(包括种族、肤质、年龄、使用场景的差异),因为平均血浆浓度的准确测定对于后续防晒产品的用量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注意比起防光老化、防黑的概念,防晒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防晒伤和皮肤癌。因此,防晒产品该怎么用还得怎么用,光靠硬防晒是不够的。紫外线如同光线一样会发生反射,会从下面或四方反射到身体之上。
防晒产品的作用主要是应付紫外线,还是尽可能让它老实的呆在外面。可以优先选择防晒霜剂型。在使用防晒产品前,做好皮肤护理,形成保护膜,降低防晒成分经表皮吸收。
最后,防晒剂的选择,对于含有物理防晒剂(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的防晒产品大家可以放心,因为这类物理防晒剂已被验证是安全的B体育。
化学防晒剂的分子质量大小和皮肤渗透率通常成反比B体育,我下面给大家把常见有机防晒剂及其分子质量列出,标黄的是文章测定的物质。
我们会发现,二苯酮-3是所有有机防晒剂中分子质量最小的。即使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在这么玩命涂抹的情况下,血液中的几何平均浓度也就1.5ng/ml,仅是FDA建议的安全浓度的3倍,像咱们平时正常涂抹铁定不会超过FDA建议的安全浓度。
因此,对表格里面,分子量大于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的防晒剂,糖精们还是可以安心使用的。对于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以下的防晒剂,也不必恐慌。 引用美国皮肤学会(AAD)主席George的观点:“这些防晒成分已经使用了几十年,没有报道对人体带来副作用”。
总的来说,科学研究是个探索、接力棒的过程,这与公众的期待不同,公众更期待的是一站结论式的回答:“你讲了那么多,直接告诉我到底能不能用”。
于是部分言论起到了推波助澜和过度解读。而万事万物,永远不是简单是非、对错、立场等言辞能够窥见全貌的,掌握话语权的人,所传递出言论的也不一定是全部真相。
因而,在科学的探索中,人更需要保持一刻务实求真的心,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套用一句话来说,科学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从某种角度讲,防不实传播比防晒更重要。这次研究只是拉开了帷幕,帷幕的后面是什么,还有待后续的研究。